而現在麻煩的是,連在「道統」的知識與實踐上,他們也不如皇帝。
衛福部今天則表示,欲鬆綁邊境管制,民眾第2劑疫苗覆蓋率一定要超過3成,但實際比例仍要研判各國疫情再來決定。台灣民眾黨立委賴香伶質詢提及混打規劃,是否與國內疫苗混打研究有關,陳時中答詢回應,主要是參考國外混打資料,但國內目前醫事人員混打,並無明顯副作用或不良反應,看起來結果不錯。
陳時中今日上午至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進行專案報告,提及日後COVID-19疫苗混打劃。隨著疫情平緩,外界關心11月開始有望降回一級警戒,國民黨立委蔣萬安今日質詢時問到,如果11月1日降成一級警戒,實聯制是否還有必要持續?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、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今日表示,目前實聯制規劃會繼續到明年中,尤其是剛降級時更要持續觀察一段時間,否則當有隱形傳播鏈出現,重啟就太慢了。COVID-19疫苗混打擴大開放有譜。陳時中也證實,近期會有莫德納疫苗到貨。陳時中今(21)日說明,規劃於第13輪疫苗預約時,提供部分接種第1劑AZ疫苗超過10週者,第2劑以mRNA疫苗完成,並且全年齡開放混打,最快11月初就可能實施。
陳時中也說,目前專家會議僅同意AZ混打mRNA疫苗(就是莫德納或輝瑞BNT疫苗)。報告中指出,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(ACIP)先前開會決議,COVID-19疫苗第1劑接種AZ疫苗的第1類至第3類優先接種對象,第2劑使用mRNA疫苗接種,且2劑接種間隔至少8週。但用處應當是中性的,不是嗎?如果愛情對我來說舒服、愉快,它難道不就是有用的嗎?我想,哲學的價值在讓我們思辨本質,同時能夠自由自在地跳脫框架。
而身為一名哲學人,在回覆任何問題前,都應該先來分析問題的本身,紀金慶直白地說:「什麼叫做有用呢?當我們在問一個學科是否有用時,我們實際上在問什麼?其實我們就是在問一個學科是否有錢途。「賺錢等於有用也等於值得這樣的念頭,是社會對我們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動手腳的證明。」他坦率地表明:「社會總是在告訴我們必須成為有能力生存的人。一般人在講的有用,是社會養成的慣性思維,意指工作、職業與金錢等,那也就收窄功用的討論與想像力。
」 他認為,真正的友誼和愛情,跟有用與否無關,而是取決於個體之間的真心實情。紀金慶眼底閃現深邃光亮:「我們所學過的是奪不走的,就是後來的人生總是落敗的,可是那曾經見識過的深刻,不會消逝。
那裡有一個驚奇的、不可思議的的世界持續存在著。歡迎加入這場一場無時間差、無地域限制的閱讀饗宴。」紀金慶直指核心地講著:「人難道一輩子就要活在考試裡,像是國、高中時期永無止境地延長,一直都是在比較金錢、名次和位置嗎?社會要我們必須走在勝利、贏取更多金錢的道路上,好像人生只剩下這個維度而已,不需要、也不可能有更深刻的東西,但世間不是還有許多深刻的東西等待我們去認識和學習嗎?」 紀金慶以為,大學時期的教育是社會或說大人們的手較難以伸入、干預的階段,不讓成績決定所有,相對來說可以更自由地去挖掘自身的喜好和興趣。朱家安畢業於中正大學哲學系,專攻英美分析,而紀金慶是歐陸哲學系統的專家。
朱家安自承:「在分析哲學裡學到最有用的就是,可以把話講得清楚的習慣和方式,可以清楚表達的能力是很珍貴的,尤其是對我的演講與專欄寫作有相當大的幫助。而英美分析哲學不走一以貫之的方法論,其教法是科學式的,就像物理學甚少講物理史,而是直接將知識作為通用的工具。最早,錢不過是一個被發明來服務人的工具,很方便,但後來錢暴走了,不只用來交換東西,也被用來衡量我們人的價值。可是一個只有工作、但沒有生活品質的人,真的就是好嗎?錢是好東西,不就因為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,然而如果把賺來的錢轉換成生活品質的提升,那不就是浪費了嗎?我想,現代人更需要成為有能力享受生活的人。
而某些問題的提出,最初就已預設想要的期待與答案。有用的事物就值得嗎?世上有很多的事物也是世俗意義下的沒用,容我提醒各位,有時事物若要維持本質,就必須堅持自身的無用性。
」朱家安字字珠璣地回應。我們對所謂有用的理解真的太狹隘了。
而我也相信,自己本能擅長或本能喜好的,才能走得更為長久,也才能在社會沒能夠第一時間給你獎勵回饋,甚至於山窮水盡時,還有自己可以支撐著走下去。話鋒一轉,朱家安談到當代哲學主流主要有三種路線,分別為歐陸哲學、英美分析哲學及中國哲學。桃園市立圖書館與逗點文創結社共同規劃的「雲端閱讀計畫:打開你的哲學視角」堂堂來到第二屆,由哲學作家朱家安擔任主持人,帶領大家走進有趣的哲學生活。」 朱家安則提到桑德爾《成功的反思》,「教育和高等教育是為了給人機會實現自我,但是後來卻變成讓人容易互相比較,形成鄙視鏈。簡言之,在文化、氣質上呢,英美哲學跟科學走得更近,而歐陸哲學則較為靠近藝術、人文和歷史。情感有用嗎?對戀人來說,愛情有用嗎?或者對親人來說,情感有用嗎?所謂有用的思維是很受限的。
朱家安表示,在讀紀金慶作品《偽理性:走出科學神話、經濟迷思與體制牢籠,解救現代人孤獨、焦慮、迷惘的哲學處方箋》時,印象深刻的論述是:進到現代社會,人看待世界的方法改變了,比如哲學人看見噴射客機,可能會思考的是:當其零件全部都換完後,它還是原來的噴射客機嗎?當大多數人會認定這樣的思考是無意義的,比較應該討論的是:可以乘載多少人、吃多少油、多少成本和營運等等所謂正常的問題。為利益而維持的有用的情感,是最虛假、也無以持久的。
易言之,都是關於利益、賺錢的想法,現代人變得只能也只懂討論利益,其餘的部分都被剔除了。他也談到,英美分析哲學跟20世紀的資本主義、科學主義有關,在上世紀40年代左右,就是對應德國、義大利哲學體系與意識形態而崛起。
」 哲學有三種清楚:邏輯式、感覺式、意境式 關於當代哲學的討論主流,朱家安如是闡述:歐陸哲學更為重視哲學史、哲學家,經常強調必須深入某哲學家去研究、讀通,繼而發現其思想可能與身體和經歷有都有相關。第二場對談由歐陸哲學專家紀金慶擔任嘉賓,與朱家安暢談「我從哲學學到什麼」。
隨後,朱家安以「哲學有用嗎」問道於紀金慶。不只要成為有能力生存的人,還要成為有能力享受生活的人 朱家安與紀金慶是哲學同行,但兩個人聚在一塊兒時,往往不是談哲學,而是唱歌,朱家安笑稱他們倆是好歌友就遺贈而言,如果贈與人不小心送太多侵害到其他繼承人的特留分(特留分就是法律保障繼承人有一個最低限度的遺產可繼承,以免有繼承人拿不到任何財產),會受到《民法》第1225條的扣減限制,繼承人可以跟受贈人要回自己應有的特留分的部分。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達志影像 可是我偏偏就不想送他咩 萬一死者生前就是堅決不想給某個/些繼承人的時候,又該怎麼辦呢? 由於實務對於前段的問題還沒有穩定見解,我們來天馬行空一下,讓這個贈與可以被算成是一般贈與,這樣繼承人就無法行使特留分扣減了。
名下有財產的人在死前若是想安排自己的財產,避免自己死後大家上演連續劇裡的遺產爭奪戰、但又不想給某個或某些特定繼承人,可能的方法有什麼呢? 遺贈和死因贈與的基本介紹 簡單來說,遺贈指的是贈與人(死者)寫在遺囑上的單獨贈與行為。最高法院108年台上字第2166號民事判決說:「……死因贈與者,有無《民法》第1225條就遺贈所設特留分扣減規定之類推適用,亦即被上訴人得否按其應得特留分不足之數,由系爭財產中扣減之?……」,雖然最高法院在此沒有明確表示肯定,但卻也指出應該考慮類推適用的可能性。
關於財產,今天要來講講小編我沒有的煩惱,也就是要來說說有財產的人才會有的煩惱。我國針對死因贈與並沒有規定,故應該類推適用《民法》第1225條。
且這樣做才不會讓特留分的制度設計形同虛設。否定說認為死因贈與不用扣減的原因在於,死因贈與就是一種贈與,一般贈與不用扣減、死因贈與當然也不用,所以就算侵害其他繼承人的特留分,受贈人也不用還回去(繼承人QQ),實務上最高法院民事判決106年度台上字第2731號採否定說。
但是死因贈與,是否會受到《民法》第1225條的扣減限制呢? 死因贈與可否扣減? 很可惜,這個問題並沒有一致答案。雖然這些方法有點異想天開,但法律也許就是在知法用法的基礎上,繼續在嚴肅的法律文字間發揮創造力吧。又或者,不用一般贈與的名義,而改用其他契約種類移轉青花瓷,避免特留分扣減問題。死因贈與是贈與人以及受贈人在死者生前就已經約定好的契約
雖然這些方法有點異想天開,但法律也許就是在知法用法的基礎上,繼續在嚴肅的法律文字間發揮創造力吧。又或者,不用一般贈與的名義,而改用其他契約種類移轉青花瓷,避免特留分扣減問題。
就遺贈而言,如果贈與人不小心送太多侵害到其他繼承人的特留分(特留分就是法律保障繼承人有一個最低限度的遺產可繼承,以免有繼承人拿不到任何財產),會受到《民法》第1225條的扣減限制,繼承人可以跟受贈人要回自己應有的特留分的部分。但是死因贈與,是否會受到《民法》第1225條的扣減限制呢? 死因贈與可否扣減? 很可惜,這個問題並沒有一致答案。
我國針對死因贈與並沒有規定,故應該類推適用《民法》第1225條。否定說認為死因贈與不用扣減的原因在於,死因贈與就是一種贈與,一般贈與不用扣減、死因贈與當然也不用,所以就算侵害其他繼承人的特留分,受贈人也不用還回去(繼承人QQ),實務上最高法院民事判決106年度台上字第2731號採否定說。
顶: 2踩: 21959
评论专区